從一個家庭小作坊做起,8年間,該企業手握7項發明專利。一根小小的閥桿,一年竟撬動數億產值。萌于技術創新,得益于專利“保護膜”,志遠科技逐漸成為溫州市閥門配件明星企業。
[奠基石] 小作坊里厚積創新能力
“我們這閥桿別人做不了。”志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志遠說。日前,記者驅車前往位于甌北和三工業園區的志遠科技,在看似稍顯簡陋的廠房里,到處都是工人忙碌的身影,其中包括朱志遠本人。他指著滿墻的專利證書與榮譽證書告訴記者,鍛造冷擠壓成型工藝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所在。“這項專利申請,甚至在企業創辦之前就遞上去了。”
朱志遠學歷不高,初中畢業后便開始在各種工廠當學徒,累積了很豐富的實踐經驗。因缺乏創業資本,他起先從車工干起,在天正安全閥(天正集團前身)做了幾年車床,后又在外地摸爬滾打了幾年。積累原始資本后,他與親戚一起經營小作坊,接網絡訂單,一年也能有幾十萬的收入。志遠生產的閥桿,螺紋強度高,精度準,螺紋部位和光桿部位同心度一致,克服了傳統無屑滾絲易扭曲、易變形、易損滾絲模等問題。
[點金石] 工藝也能穿“專利保護衣”
2005年前后,日立株式會社前社長秋山三郎到志遠考察,并對志遠產品工藝技術嘖嘖稱贊。他提醒朱志遠:要申請國家發明專利。“我當時不懂,還笑他,閥桿又不是我發明的,只是我做的質量較好,這還能申請專利?”
然而,秋山三郎卻很執著地教育了他,還通過日本使館,協助其把“閥桿鍛造冷擠壓成型工藝”申報成國家發明專利。“從那以后,買賣便越做越大,申請專利的信心和底氣也更足了。”朱志遠說,為了完成外貿訂單,2006年,他投資辦廠,引進自動閥桿鉆機和銑床等先進設備,并對這兩種設備進行改裝,使產能提高到原來的5倍,成本節約30%以上,而產品的壽命增加一倍以上。至今,該會社與志遠年交易額仍保持在兩三百萬的水平,龐大的市場潛力,讓他抱定了要把小閥桿做成大產業的決心。
技工出身的朱志遠有著刻苦鉆研的韌勁。他每天跟工程師泡在車間里,研究和改進技術,幾乎每天晚上9點才回家。8年間,他與工程師已成功申請了42項專利,其中包括7項發明專利,8項外觀專利和27項實用新型專利,在同行中實現了人無我有。2011年,志遠科技的新型截止閥閥桿、新型閘閥閥桿、軟密封閥桿等4個專利產品,在海關總署獲準知識產權備案,這意味著今后如果有企業模仿“志遠閥桿”的工藝,侵犯其已經獲準備案的知識專利權,就不能向國外出口。志遠科技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,無疑走在了同行前列。粗略估計,該公司年產值達2億元。
[磨刀石] 核心專利技術在手,維權克敵制勝
從直徑5×30mm到160×10 m的閥桿,從“小細小”到“巨無霸”,志遠科技一概都能生產得出來。利用閥桿倒密封面滾光裝置和設備,閥桿精度達到鏡面效果,且啟閉更輕松,密封性能好。改進和研發閥桿自動加工機和閥桿T型槽自動加工機,節約人力成本;閥桿雙頭自動加工機的成功研發,填補了國內短小工件兩頭同時加工空白,并且解決了多次裝夾工件同心度不高的難題。就這樣,朱志遠從多方面確保了產品零部件的質量。
對閥桿的市場前景,朱志遠十分看好。來自浙江閥門協會的數據,2013年,溫州閥門企業年產值累計達350億元,其中甌北的閥門企業年產值為250億元。“而閥桿的年產值一般是這一數字的10%。”只可惜志遠的廠房空間小,企業資金不足,目前主要還是來料加工。“朱志遠說,為實現利益最大化,企業已成功申請占地10余畝的新廠房,并于2014年底搬入,他打算斥資千萬引進流水線,實現生產機械化,并逐步擺脫來料加工,增加企業利潤。
然而,樹大招風,名高引謗。在志遠產值按每年20%增長的同時,每年遭遇的侵權也開始增多。目前,企業近幾年處理的專利侵權案件近十件,朱志遠都是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,“發明專利在手,勝算大,不怕。”
目前,該公司已能生產出60多個系列1600多個品種的閥桿,規格齊全,平均日產量在15000根以上。產品的“零缺陷”帶來良好的信譽,志遠閥桿聲名遠揚。但如此大的一盤生意,志遠科技竟沒有配備銷售人員。“只要員工接訂單就好了。”朱志遠得意地說。